唐新智
微信版第1279期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被赝覀凕h的歷史,凡是我們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做得好,我們的革命事業就能成功、就能取得勝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前進的動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的鐵律。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成就的偉業都是在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下取得的。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根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我們黨只有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遇到各種風浪和挑戰時,才會安如泰山,堅如磐石。
我們黨始終植根于人民,聯系群眾、武裝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以自己的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
發生在廣德大地上可歌可泣的革命傳奇故事,是廣德黨史的輝煌篇章,也是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創造人間奇跡的最好詮釋。
廣德暴動堅持斗爭1年零7個月,是皖南地區堅持斗爭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一次農民起義,靠的是人民的英勇犧牲。
1930年3月,王金林和鄧國安從當時最為迫切的糧食問題著手,發動和組織花鼓塘一帶的農民開展大規模的分糧斗爭。先后在董家沖、陳塘、戈村等地分掉大地主的糧食十多萬斤,并繳獲了一些槍支。威震遐邇的廣德暴動以分糧斗爭為標志,揭開了斗爭的序幕。王金林領導的皖南紅軍游擊隊也在這時成立,分糧斗爭勝利后,迅速轉入武裝斗爭。
4月,王金林率部到獨樹街活動,貧苦農民和紙工紛紛報名參加紅軍游擊隊,在廣德西南鄉和與廣德毗連的郎溪縣姚村地區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赤色區域面積達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5萬余人。在皖南紅軍獨立團宣告成立的同時,廣郎宣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郎溪境內隆重召開。王金林在會上作了“關于紅軍與勞苦群眾團體應有的關系”的演說。大會選舉產生了廣郎宣蘇維埃準備委員會。1年零7個月的革命斗爭中,廣德 97人壯烈犧牲,可謂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
1929年王金林與同鄉張國泰等合影謝應鳳,1906年出生于安徽省廣德縣鳳橋鄉(今柏墊鎮)西塢村,1930年參加紅軍。不久,任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浙江孝豐等地區的婦女主席。期間,積極組織婦女學習文化,動員婦女參加紅軍。1931年3月的一天,國民黨廣德縣政府派出大批軍隊分幾路圍攻紅軍游擊隊。她得到消息后,當即將手中小孩交給婆母,又將紅軍人員名單讓婆母藏起來后,冒著生命危險抄小路上山給紅軍報信。不幸在途中被敵人逮捕,經搜查,發現她藏于衣服內的紅軍袖章,便認定她是紅軍人員,強迫她帶路找紅軍,她斷然拒絕。為了引敵人開槍,她嚴詞痛斥敵人。敵人朝她連開兩槍。山上的紅軍聽見槍聲,得以迅速轉移。而她卻在敵人的槍口下壯烈犧牲,年僅25歲。
新四軍在廣德大地同敵人浴血奮戰、屢建功勛,靠的是老百姓的衷心擁護。
1943年,新四軍十六旅尾隨日軍,挺進廣德。在廣德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新四軍積極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打擊日偽軍,回擊國民黨頑軍的進攻,建立了郎廣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蘇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基地。自1944年起,新四軍十六旅在廣北杜家墳、水東岕、韓家巷、云門寺等地辦起多個小型軍工廠,如兵工廠、被服廠、印鈔廠、印刷廠等,部隊利用兵工廠自己試制手榴彈和部分炮彈,維修槍炮。各團都有一個相當規模的被服廠,統一縫制子彈袋、軍服、蚊帳等。印鈔廠負責印制發行抗幣。印刷廠負責印刷《火線報》《烽火臺》《蘇南報》等報紙和抗日宣傳材料。十六旅還在磚橋組建了一所后方野戰醫院,從各團抽調一批醫務人員,專門擔任搶救醫護傷員的任務。部隊還動員干部戰士開展生產自給活動,開荒種菜、養豬、喂雞等,這既密切了軍民關系,又改善了部隊生活。
廣德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新四軍子弟兵,為國家為人民.參軍頂光榮,抗日是英雄?!睘榱诉m應反攻階段的需要,郎廣地區出現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擴軍熱潮。根據地人民紛紛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參軍?!皳尰ā笔钱敃r報名參軍的一種方式,誰搶到大紅花就能入伍。許多黨員、貧苦農民、紙業工人和青年積極分子紛紛要求參軍抗日,出現許多父為子、妻為夫搶花、兄弟爭花的動人場面。在廣德山北召開的征兵大會上,磚橋一個鄉就擴軍兩個連。西湖、獨山兩鄉有130余名黨員、青年報名參軍。廣北地方武裝很快發展到6個連。
新四軍十六旅馳騁廣德大地,視百姓如父母。他們在郎廣地區抗日反頑,建設根據地,保護群眾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擁護。新四軍紀律嚴明,愛護老百姓,經常給駐地群眾挑水、砍柴、栽秧、耘草、割稻。人民群眾也像對待親人一樣擁護自己的子弟兵。部隊每到一處,群眾就給他們送柴、送米、洗衣、洗被、護理傷病員。獨山鄉寧村、王村兩個保的婦女,趕做了1462雙布鞋送給新四軍,一針一線體現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山北鄉溪口保和杭村鄉的群眾在端午節包了180多斤米的粽子,以及糯米飯、麻餅等慰勞抗日將士。1945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廣德婦女將平時節省下來的6700元捐獻給部隊。
1944年3月29日杭村大捷中,當地群眾組織了有一百多人的擔架隊,家家戶戶忙著燒茶燒水,支援參戰的子弟兵;三次天目山反頑戰斗期間,廣德縣成立支前委員會,擔負繁重的支前任務。廣德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十分重視支前工作,把籌糧、護糧、運糧作為壓倒一切的任務來抓。為保證戰役的勝利進行,粟裕司令員一天一個電報,要求把糧食按時運到,不得延誤。廣德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許道珍,不分晝夜動員并親自帶領民工運送糧食到浙西前線,再把傷病員從前線接回來。做到部隊打到哪里,糧食就送到哪里。
當時,支前運輸線有3條,其中,廣德就占有兩條:一條從廣德盧村經同溪通往孝豐前線;另一條從廣德祠山崗經長興、泗安通往天目山戰區。據統計,廣德共派出常備民工1881人,郎溪派出常備民工1286人,隨軍參加搶運糧食、彈藥和護送傷員。各級領導分工負責,還組織臨時民工參加支前工作。支前民工肩挑車推,跋山涉水,徒步數百里,確保了前線部隊的糧草供應。廣德一區杭村、松墩兩個鄉的紙工,主動籌款10400元,附上一封慰問信,慰勞蘇浙軍區第三縱隊。人民群眾用肩挑、車推、驢馱、船運等方法,從千里之外將大量的糧食、彈藥等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將傷病員送往后方醫治。
廣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入支前工作,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新四軍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不惜傾家蕩產,全力支援前線。有的把自己所存的銀圓全部拿出來;有的自動把房子拆了,把橫梁、門板送給部隊做工事;有的把很少的一點點存糧,甚至是僅有的一點谷種拿來供部隊食用。在前線搶救傷員時,民工們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和敵機的轟炸掃射,快搶快運,涌現出很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跡。
廣德圍殲戰殲滅國民黨兵8萬人,取得渡江戰役的第二場偉大勝利,靠的是廣德人民的無私奉獻。
1949年,為迎接解放大軍,山北區委布置每個保準備10名熟悉地形和路線的人給解放軍做向導,廣德人民自發為大軍指路。同時派門口鄉鄉長郭石生率武工隊到邱村活動,監視敵人,保護那一帶的兩座糧庫。
在人民解放軍圍殲國民黨逃敵的戰斗中,廣德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大力支前,做了大量工作。在廣德境內活動的太滆分工委和路南分工委,早在解放軍渡江之前,就根據中共皖南地委和蘇浙皖邊工委的指示,部署迎接大軍渡江和準備接管城市等工作。他們從收音機里收聽到大軍渡江的消息后,群情振奮,奔走相告。24日,太滆分工委兵分三路,下山迎接解放軍,接管城市。下屬的山北區委及時派人去廣德邱村保護和接收國民黨政府的糧庫,布置每個保準備十名熟悉地形和路線的人給解放軍當向導。路南分工委副書記許道珍和柏墊中心區委書記史紀昌奉命接管廣德。26日,史紀昌率游擊隊向廣德城進發,第二天進城與駐廣德的第九兵團供給部長取得聯系。28日,許道珍進城,成立臨時政權機構,組織干部群眾全力以赴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
為了支援前線,地方與部隊共同組織了廣德縣支前委員會,主任由第九兵團供給部長擔任(兵團供給部長很快隨軍東去,職務先后由經過廣德的軍供給部長代理),副主任由許道珍和軍供給部長擔任,史紀昌及各師供給部長擔任委員。在4月28日至5月6日的九天中,廣德共接待了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二十七、第三十三軍等九個軍的部隊。由于過境部隊太多,支前工作十分繁忙,但大家情緒很高,廢寢忘食,日夜工作,為解放軍供應了大量的糧食,僅邱村一個區,就為解放軍提供糧食400多萬斤。其中包括國民黨政府邱村糧庫的糧食320余萬斤,向群眾借糧上百萬斤,游擊隊征的2萬余斤。城關一地也籌集了40余萬斤。由于支前工作做得及時,解放軍在廣德殲敵和休整期間,糧食從未發生問題。廣德人民對部隊的大力支援,為廣德圍殲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4月,第三十三軍通過誓節渡
廣德的抗美援朝運動風起云涌,席卷全縣,靠的是廣德人民的全力支援。
廣德縣抗美援朝運動從1950年7月開始,至1953年,廣大熱血青年踴躍報名,要求參軍參戰;廣德民眾全力聲援,廣泛地開展了愛國增產競賽、捐獻飛機大炮、擁軍優屬等活動,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愛國主義行動和國際主義精神譜寫出一曲廣德抗美援朝的動人樂章。
1950年5月23日~28日,全縣人民掀起保衛和平簽名運動,23423人在和平宣言上簽名。5月30日,廣德縣成立了“廣德縣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7月23日,廣德人民積極響應全國總工會的號召,成立了“廣德縣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反美運委會”的組織領導下,廣德社會各界紛紛響應號召,縣、區、鄉分別召開大會,憤怒聲討美帝侵略罪行。從7月23日至29日,全縣各地連續舉行反美游行示威。8月1日,縣城再次舉行聲討美帝侵略罪行大會,縣城工人、農民、工商業者、青年學生等各界群眾2000多人參加了游行示威。這充分表達了全縣人民熱愛和平的深切愿望和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擴張陰謀的決心。
1951年2月,抗美援朝廣德分會在縣城成立。在分會的領導下,廣德抗美援朝聲浪一浪高過一浪,4月達到高潮,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縣城召開聲討美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大會,參加大會的人數達7000多人;會后,廣德城鄉有40余處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強烈抗議美帝侵略行徑;游行隊伍聲勢浩大,威武雄壯,展示了廣德人民抗美援朝的堅強決心。參加游行的人數高達159210人次。有15萬廣德群眾在世界和平理事會發出的《斯德哥爾摩和平宣言》上簽名??h直機關、廠礦、學校、商店、企事業單位和159個鄉村訂立了《愛國公約》。8月15日~17日,廣德軍民隆重集會,熱烈歡迎赴朝慰問團代表,慰問團代表胡善甫在縣城和誓節區分別作了報告,廣德民眾聆聽了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及廣德籍志愿軍英勇善戰的故事,無不為之感動,為祖國擁有這樣的英雄兒女而自豪。到會軍民共計13000人。
1951年,縣委就關于土改期間必須保質保量地完成1000名征兵任務作出決定,號召廣德青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踴躍參軍。號召發出后,在這片具有革命光榮傳統的熱土上,旋即卷起一場參軍參戰熱潮。廣大青年更是熱血沸涌,義憤填膺,紛紛前來報名,強烈要求參軍參戰。父母送兒上戰場,妻子送夫上前線,交織起一幅幅激動心弦的壯觀畫面。10月25日,廣德軍民2000多人隆重集會,熱烈慶祝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一周年。慶祝會后,本縣又一次掀起參軍熱潮。一份份參軍申請如雪片飛來,一批批青年戴上大紅花,在鑼鼓喧天的歡送人群中,走向朝鮮戰場。至11月底,全縣共有1397名青年光榮入伍,超額完成了年度征兵任務。有220人在抗美援朝運動史上放射出絢麗的光輝,永載史冊。
抗美援朝老兵王培順
1951年6月,全縣開展抗美援朝捐獻運動,全縣人民響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熱烈開展捐獻運動。至11月28日,共捐款6.68億元,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廣德縣第四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專門就支援抗美援朝作出相應決議,號召各界人民為捐獻“廣德號”戰機1架做出貢獻。文藝戰線隨即組成宣傳隊,編排節目,開展義演,將130萬元演出費全部捐獻給抗美援朝廣德分會,以此表達對抗美援朝的支持。學校開展勤工捐獻活動熱情更高,誓節小學的師生們把挖藥材、揀廢品賣出的8萬元錢,全部捐給抗美援朝廣德分會??姑涝愿叨鹊膼蹏髁x和國際主義精神教育了人民,極大地鼓舞起廣德人民的革命激情和勞動熱情,成為恢復和發展當時國民經濟、推動社會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
前方打仗,后方支援;擁軍優屬,情深意長。當廣德一批優秀兒女奔赴朝鮮戰場與敵人浴血奮戰之時,中共廣德縣委號召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制定了優撫烈軍屬的相關政策。每當春節期間,縣黨政機關及有關部門組織慰問團,對烈軍屬進行慰問,或到駐廣部隊進行慰問演出,并捐贈物品。在農忙時節,農村成立代耕組,對農村中的烈軍屬的田地實行代耕。當時,全縣有3818戶烈軍屬的耕地享受了代耕優撫,有1683戶烈軍屬享受工票補貼。1951年,全縣共計代耕土地13261畝。使烈軍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鼓舞,在生活上得到補貼和優撫。當年,擁軍優屬活動中,給烈屬發放撫恤大米75768斤,發放優待大米76068斤;發放撫恤金837.302萬元;給駐廣部隊捐獻肥豬4頭,香煙45條,人民幣25萬元,體現了廣德軍民的魚水之情。
(作者系中共廣德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